《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据说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容包含了哲学、政治、社会、美学等诸多方面。其作者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相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亦埋葬于此。唐玄宗时期,诏封其为“南华真人”。由此,《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主要是阐释老子之言,但他与老子不同,推崇的是逍遥之道。
什么是逍遥呢?庄子主张“无为”。他认为“无为”能使人回归淳朴,而从不为外物所累:不拘于礼法,不追逐富贵。从而,内可以养生、保身,外无忧患与纷争。如此,就达到了庄子的逍遥境界。
那么,庄子的逍遥是真正的逍遥吗?回答是否定的。庄子一生贫困,甚至要靠借贷度日,所以其物质生活是不能说的上逍遥的。那么,他在精神上达到逍遥了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达到了。但是,这是以否认人与世界的客观联系为基础的,是以消极的、逃避的方式来实现的。在论述《道德经》里,我们已经说过了,“无为”是相对于“天地”来说的,如果把“无为”应用到人的身上,对象就错位了,从而,导致庄子的逍遥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类似的缺陷在庄子的主张中还有很多,使得庄子的理论很难应用于现实生活。不过,也有例外,这就是养生。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说的是“养生之道”。现代人也认为人需要“劳逸结合”。“弛”和“逸”一般理解为休息。适度的休息是养生之道里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要想休息好,就要不受外物所累,真正从心里放下。如此,才能休息好,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果休息的时候,还是没放下,就会导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身体的超负荷运作。这样的休息,比不休息好不了多少。还会因为没有休息好,导致精神和身体没有回复饱满状态,结果是很难专心一致的工作。最后要不顾此失彼,要不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诸子百家中,大多数学派都是主张需要做什么,例如,儒家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有道家讲要放弃什么,其养生之道是其他学说的重要补充。在人的一生中,按一天休息8小时计算,休息的时间至少要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所以,如何休息,如何养生也是人生的非常重要内容。
进取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但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也是违反人性的,这就需要休息。所以,人在工作之余,需要消除紧张与压力,例如,聚会、喝酒、唱歌等。这时,庄子的理论给我们以指导。换句话说,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例如,危险、灾难、战争等,在正常的生活中,工作虽然重要,但适度的休息是人所必需的。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一种异化状态。例如,当今社会,某些行业或公司的加班状态。这是极度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迟早会使人丧失生活的乐趣与热情。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