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基本精神:自然、自由、自在。
把自己关联到宇宙的命脉中去,而不是一个个孤岛,这才谈得上“逍遥”,逍遥是灵魂在宇宙时间中的漫步,从容寂静,我行我素。
——林光华《放下心中的尺子》
1、三玄
去年介绍过《周易简释》(点击跳转)这本书,周易之学两大流派,一曰“象数”,一曰“义理”,它的分水岭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为了反对当时已经僵化的象数之学,思想家们开创了玄学一派。
而三本经典著作,《庄子》、《周易》、《老子》则被玄学家奉为“三玄”。
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转折:由强调象转而强调意,抛弃了单纯而机械的象数,转而提倡易学、道学中的义理哲学思考。
本期借着这本《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来读读三玄之一的《庄子》。
本书系统讲解《庄子》内七篇,引领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过修身与功夫,解除内在的尺子,身心合一,万物一体,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2、《庄子》各篇结构关系
——图片来源于【南开大学哲学院】
《庄子》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 ·内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
其中《逍遥游》讲的是⼈如何在内⼼突破⾃我局限的问题;《⻬物论》讲的是世间万物如何相互咬合后共同形成统⼀场;《养⽣主》讲的是⼈如何在宇宙中游刃有余,并让⾃⼰的⽣命之⽕薪⽕相传的⽅式;⽽⼀到《⼈间世》就开始接地⽓了,讲的是⼈如何在世间不受伤害的秘诀。《大宗师》专门讲“真”是什么。
《庄子》跨度很大。它既讲增智益慧、讲养生益寿、又讲待人接物、亦讲治国理政,似乎无所不包。
然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那庄子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什么呢?
他的精髓和源头,在老子。
所以作者林光华说:老子是道家的开山,庄子把老子的“道”具体化。
3、逍遥游
多年前,第一次去合肥,住在“古逍遥津”公园旁边,古逍遥津是三国著名古战场,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典故流传,园内青松翠柳,湖光阑珊,云青青欲雨,水澹澹生烟。
这其实是个很小的公园,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经年不忘,也许就因为其名字就起源于《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吧。
其实,不说别的,单说《庄子》各篇所起的名字,就透着一中无我、与天地共生的浪漫气质,这种气质,超越了自然、功利和道德,同时具有胸怀宇宙的豪迈、和视宇宙如敝屐的不羁,令人着迷。
那么《逍遥游》到底讲了什么?
《逍遥游》由大鹏鸟南迁的故事,引出小大之辨的话题;由小大之辨,引出圣人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后暗示,要着眼于道,立足于道,“体道方可逍遥”。
庄子实际上在借《逍遥游》在讲超越和突破,他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常夸张的数量级,引领读者超越时空上的局限,达到宇宙以致于无极;他用“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启发你突破自身定位的局限。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有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境界,更是浪漫。
看生命,总以为生命的长短是有极限的,但站在“无限”的时间维度去看此生,会打开格局。
看世界,总以为世界的范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站在无限的宇宙去看世界,“无极之外,复无极也”,会升华胸怀。
所以说,庄子一直在超越,超越认知的极限,这是他浪漫和通透气质的来源。
反过来,在无限的维度看有限的人生,其更深的意义在于:人生短暂不仅不可悲,反而是生命意义的来源。
按照罗翔口中法外狂徒张三的说法:井里的蛙、池子里的蛙、大海里的蛙,都是有局限的蛙(庄子笔下就是“有所待”的人),而应当要做一只胸怀宇宙星辰大海的蛙,打开格局,才会放下成见,心存敬畏,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写法有点意思,要不就是神话、要不就是寓言、要不就是把孔子拿来做调侃的对象,要不就是把惠子拿来当做总是稍逊一筹的对方辩友。
他并不讲道理,只是讲故事,看读者能否有所启发。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倒有点像后来的禅宗。
因此,接下来,又在《逍遥游》中讲了几个故事,来讲达到“逍遥境界”的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渐次递进,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
他讲了君王文治武功,达成了世俗的理想,却只限于权力和财富;讲了宋荣子宠辱不惊,却独囿于“定乎内外之分”的“分别心;讲了列子”御风而行“,神游于宇宙,但仍需借助“风”这个外物,并不是真正的”无所待“。
庄子说他们看似自由,但却因为“有所待”而不自由。
什么是“有所待”?我的理解,就是“功利心”,有功利心,就不自由;去除“功利心”,反而“无为而无所不为”。
《逍遥游》中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一个人只要顺应自然,游于无穷的境界,就是无所待的境界,持有这样境界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
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5、天地境界
逍遥是你不仅做过飞起来的梦,而且醒了也要长出翅膀来。
——《放下心中的尺子》P51
《逍遥游》一直在梳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它不只是在鼓励你要鱼化飞龙大鹏展翅,而是不要局限于一尺一寸、一井一池,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物物而不物于物”、“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重要思想。
冯友兰说:人生有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就是“无我、无功、无名”,享受纯粹的精神自由,无为而无不为,随缘自在。
“逍遥”二字的原意本是“慢慢走”,在快节奏让人窒息的今天,我们真该好好领悟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品味庄子的不羁与浪漫,学会心平气和地看待万物。
不着急,不慌张,慢慢走,逍遥游。
相关文章:
读书公号【三个石头】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