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庄子还是在学生时代,当时只学了《逍遥游》一篇,记得当时是要求背诵的,不过现在记得住的也只有前半段几只小动物的事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想自己与庄子是同乡,自小却并未受其影响,对其关注并不多,想来是件憾事。也不知当时当地教育是个什么情况?我当以此为荣才是,历来博学之士若不知《南华》,却有沽名钓誉之嫌。
《庄子》是关乎哲学的书籍,不过这种界定,却也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徒增蜩与学鸠之笑。
小时不学古文,长大后对古文感兴趣,须从头开始。虽然《庄子》一书多寓言,小孩读后还是不甚明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也会不同。理解的不同也印证每个人达到的境界不同。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大多数人熙熙攘攘于第一重境界之中不能自拔;能达到第二境界已实属不易。第三重境界之人更是寥寥。
《逍遥游》里面包含: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哲学。蜩与学鸠和鲲鹏之比是空间的大小。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之比是时间的大小。我们所说的“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最新的研究认为宇宙的直径为1560亿光年,甚至更大。可观测的宇宙年龄大约为138.2亿年。那到底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是一条射线还是一条直线呢?这不是我们小智能参透的。也许未来的某个时间人类可以打破局限参破其究竟。
康震在《百家讲坛——我读经典:庄子的人生哲学》里面谈起自己的祖辈和父辈,爷爷不顾家里的拮据仍力供其父辈7人读书,来说明其爷爷与同村人相比有眼界,后来所培养之人都有所成就,实在是喜事。可是我认为康震也是没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已深入人心,让自己儿女读书,特别是儿子读书,难道不是很正常的思维吗?如若不然,其祖辈,父辈生活的是何其深的小山村呢?如果我也只是认为每个父母都希望儿女读书改变命运,难道不也是小知吗?如果我父母那辈或者与我同辈做父母的也是这样的思维,倒也是一种狭隘的认识,现在难道就没有“读书无用论”的父母吗?打破这些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才是全面的认识。当时康震举例是为了说明他的论点,我举此例也是为了说明我的论点,我想康震是不会和我做此辩论的,不然,就是“小大之辩”了。
后半段的“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问于连叔”,“宋人资章甫而适越”,“尧往见四子”,"庄子与惠子语大瓠,大樗",都用辩证法说明了大小之用,用与不用的问题,这只是表象,最高境界则是万物顺其自然,皆可为用。“列子御风”是有所依赖的,如果不依赖任何外物,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
所以《逍遥游》游的是什么?不一而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人生。人生该怎么游呢?对于爱情: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于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得失:舍得;对于为人处世:难得糊涂。每个人的抉择是不一样的,也许还会有更多的选择。不过,只有不依赖外物才会更潇洒,更自在,无欲则刚是矣!
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认为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