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予以论 vol.17
文/范雨嘉
《庄子》是道家思想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文章充满奇幻的想象,构思巧妙,以其诙谐诡异的语言,汪洋恣肆的意趣,表达了庄子思想至境——精神之绝对自由、意念之空阔豁达。《逍遥游》通过几个层次的递进,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代仍然被推崇,其重要原因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壹
庄子自由观概念
何为自由?自由的定义就是人们想无约束地获得利益和幸福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自由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自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即:自由包括自由意识和自由行为,自由意识也就是自由思想,自由行为包括自由言行和自由体行,自由言行包括自由语言和自由文言,自由体行就是为获得自由的身体力行。
庄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逍遥、自由。自由境界是庄子哲学最高的价值追求。
庄子所谓的自由主体是人,具体的是个体自由,展现的是个性自由,实质属性为幻化和精神化的,目的是达到契合自然体验的追求、否定统治者权威、实现对人的存在的最终关切。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理想化的自由,他放弃对身外之物的关怀,他继承了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并更彻底地贯彻。他提出社会思想是“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这样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唯有如此,个体才能进而自我建构、自主开展、自心享有独立的生命样式。
贰
庄子自由观产生的原因
庄子自由观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文化根源,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外部因素是外部现实社会对人的压抑,内部因素则是庄子潜意识里对自由的追求。
据史记载,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之间纷争不断,原有的社会伦理被破坏,对此,士阶层开始对此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刻的思考。他们从自己的学派立场进行思考,提出重建伦理秩序的主张。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道法自然”,所以有了“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命”的主张。所以,当时的诸侯割据的形势与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是催使庄子自由观萌发的外部因素。
道家学说受南方文化影响极深,所以楚文化对庄子自由观的萌发有一定的作用。庄子家乡是宋国,宋国地处南北交界处,与楚国临近。历史上,南方地区的国家发展慢于北方国家,由此,其独立性也就强于北方国家。在这样一种独立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一种无为、好静的社会意识,即表现为与世无争的态度。楚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自给自足,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自然而然,便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所以有了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庄子是道家文化的继承者,所以,他的自由观深受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影响。
其次,自由观的产生离不开庄子自身的潜意识。庄子坚持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所谓的道的境界实际上是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人一旦进入“道”的境界便可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不仅能解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可以超脱生死,生不觉苦,死不觉悲,忘物忘己。
叁
由《逍遥游》境界透析自由观
“逍遥游”指的是个体摆脱了人事繁杂后的无牵无挂、自由恣意的超然状态。庄子赋予《逍遥游》浪漫的想象,通过说理的寓言和生动的比喻,阐述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主张。受朴素辩证法思想影响,庄子认为,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即“至人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是人类所独具的高层次的精神思维活动,进入“逍遥游”的状态后,主体就获得了绝对的自由。《逍遥游》里说: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齐物论》里有云: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里的“游”便是“逍遥游”,它表明所遨游的境界就是超乎尘世外的世界。庄子说过: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蔓延,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顾寓诸无竟。“化身”意为是非之辨,“天倪”即“天研”,意为循环之天道,“年、义”即为“岁月”和“是非”,“竟”是“境域”。该句意为:变化的声音是相互依存而形成的,若使他们不相互依存,那么就得用“天道”来调和,凭借“天道”来推衍事理,所以就无所谓是非,同时我们就能悠游一生,以尽天年。因而我们忘掉了生死年岁,忘掉了世俗仁义是非,翱翔于无物之境,这样也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遇。这种纯粹的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最终归宿。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四种人,逐步将自己的观点升华。“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一种人,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的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只是在俗世中有所成就,为社会名利所束缚,境界高于百姓,但境界较低。这种小境界根本就不是自由的生活状态。
第二种人,庄子以宋荣子为例。世上的人们都赞誉宋荣子,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他所追求的是自己主观加以选择的,所以对“举世”的言论并不在乎,“定乎荣辱之境”就是有自己的标准。这个境界已是大部分人达不到的了,但还是未达到至高的境界。
第三种人,庄子以列子为例。列子能“御六气”,但仍不能达到绝对自由。此处存在两对矛盾,一是“步”和“御风”,二是“御风”和所待。第一对矛盾,从人为事物变为自然事物,就是说从追求人世外物转而为自然之物,但庄子在此处强调了御风仍是“有所待”,有所依赖、有所依靠,就是不完全自由的。列子的境界是不追求外物却为外物所限,他已经到达了物的极限和尽头,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还是需要更进一步。
第四种人,是不受外物限制,不追求外物,即“以游无穷者”的至人。文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指的就是“逍遥游”。同时也是庄子最推崇的境界,以“无己、无功、无名”的方式保持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至人”“真人”“神人”在庄子眼中是得道之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理想化人物,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中的美学价值。望古今悠悠,许多文人在失意时都会选择在庄子构建的绝对自由境界中寻找精神的栖息之地。这种精神上的建筑,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能够构建的,陶渊明的诗歌所张扬的对大道彻悟的美学精神就是对庄子精神绝对自由的回应。
肆
结语
《逍遥游》通过四种境界阐释了精神自由,并解释了精神自由、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对内在精神的强调,构建出他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由观,并成为其哲学的核心内容。“自由不需要以他者为根据,他无根据;就他自身而言,他是自己的根据。”这可能就是庄子“逍遥游”精神有如此多人向往的原因吧。
END
编/方思慧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