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笔记|之(45)
趣教:也是一种方式
---《幼时记趣》上课记
《幼时记趣》一文真的有趣。这样的趣文不趣教,我觉得是没有尊重文本,或者说是没有突出文本特质。所谓趣教是指有趣味的教,或者说是玩着教。
《幼时记趣》写了三件幼时趣事,一是观蚊如鹤,二是神游山林,三是鞭打蛤蟆。文章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文章清新活泼,很适合孩子阅读。
这样的趣文怎么趣教呢?我的做法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趣读。在学生将文章读了两三遍基本熟了以后,我让学生快读全文,越快越好,虽然要求快读,但要咬字清楚,听者要听得出你读的是什么,含含糊糊的,不流畅也不清晰是不符合要求的。我的要求一说,学生兴趣盎然,教室像沸腾的锅。学生个个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读。我就站在讲台前,一会望望这个朝他笑笑,一会望望那个,给他竖个大拇指。《幼时记趣》很短,三两分钟要练习很多遍。我看得到有的同学脖子里青筋暴起,嘴唇上下翻飞,有的感觉读得不顺,于是一遍一遍地练习。我感觉差不多了,于是叫停。我指定专人计时,看谁愿意挑战比赛。第一轮站起来三个人。比赛开始,一个一个地读,掐表看时间,看谁读得时间最短。取出第一名。第二轮一下子站起来六个。没关系,一个一个读,掐表,在黑板上计时,最后排出名次。这轮结束,还有人要挑战,我说,就两轮了。趣读,旨在两条,一是生趣,二是熟读。仅此而已。
二是趣玩。学习了课文,了解了文章意义,我跟学生说,你们愿意亲自感受一下作者之趣吗?学生一下子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有点张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说,你们现在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像幼时沈复一样去玩呀。你们可以试试看是否可以“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看是否能“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作者可以“观蚊如鹤”,你们将会如何呢,作者可以神游山林,你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吗,作者观“二虫斗草间”,你们将看到什么呢,作者可以对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你们呢……学生终于明白我的意思了,但是有的还是将信将疑,当有人陆陆续续走出教室,而我并未阻拦,他们这才完全相信这是真的。于是纷纷充出教室,流向校园的角角落落。我当然也跟着他们出去找趣去了。
三是趣写。玩完了,我给学生说,《幼时记趣》是不是引发了你们对小时候趣事的回忆呀,你们在校园里玩了,是不是有很多趣味的事情呀。这几天的随笔,你们就可以写写你的趣事,以前的,现在的,都可以,只是,要是有趣的事情,不管这些趣事是否有意义,只要你觉得好玩就可以,要特别注意写出你当时的感觉与感受等。我相信,学生的笔下会出现很多有趣的事有趣的文章。
我认为,这样的趣文就如此趣教有何妨?其实,真是如此,学生对语文才会感受到五彩缤纷的。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一般教参上都说,文中“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我”“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品格。我认为,这是不是有些拔高了。一个孩子,看“二虫斗草间”且“观之正浓”,可以,这个蛤蟆,竟然冲过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你说这个蛤蟆是不是来得不是时候,“我”是不是要怨之鞭之?再说,二虫已不复存在,且就在这个蛤蟆的肚子里,“我”的兴趣自然转到这个蛤蟆身上,于是便以鞭之驱之来戏之。所以说“我”的“鞭之驱之”的行为就是“我”的好玩好奇而已,说这是表现了“我” “驱除强暴,同情弱小”是不是有点扯蛋了呢?
添加新评论